材料力学

所属栏目:核心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15/06/25 13:06:27

重庆理工大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任  务  书

 

 

课  程  名  称:      材料力学       

专  业  名  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术 负 责 人:       邓国红       

执 行 负 责 人:       杨鄂川         

所  在  学  院:     365bet国际赌场      

申  报  时  间:   2013年5月20日    

 

 

 

 

教务处制

2013年3月


 

 

一、课

课程名称

材料力学

课程群名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

学时

64H

学分

4

课程群包含课程门数

5门

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           □ 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

□ 理论课(不含实践)     理论课(含实践)     □ 实验(践)课

课程建设

基础

  • 国家精品课程  □市精品课程  校精品课程   □ 校重点课程

 □ 国家双语课程  □市双语课程  □校双语课程   □其他             

课程群包含课程

1.材料力学

2.机械设计

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4.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5.液压传动及控制

 

近三年授课人数

教师:8-9人次/学期;学生:约900人次/学年(含机械、车辆、材料等专业)

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课程之间的关系

《材料力学》是机械类、近机类等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学科专业的调整,目前该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包括机械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与应用力学”,车辆学院“车辆工程”、“地面武器机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以及材料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每年近30个班,量大面广。

本课程培养学生对受力构件的应力应变分析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和必要的基本知识,对工程设计中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课程理论性及应用性很强,并与实验技术密切相关,课程内容既是后续相关课程(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弹性力学》、《有限元分析》等)学习的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计算,因此,其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本课程安排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机械类、近机类专业《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核心课程之前,由此可见其举足轻重的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

课程群内各课程对应专业培养目标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厚的现代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专业培养目标分解与本课程的直接对应关系如下表:

 

专业培养目标

本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直接对应关系

机械设计能力

掌握应用变形体力学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力学理论基础知识。

机械制造能力

提供相关知识储备,如超静定结构等。

技术开发能力

培养学生力学思维方法,以及用力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基本研究素质和能力,尤其是针对具体工程问题建立正确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生产组织和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与扩散、求同与辨异等科学思维方法。

 

                       

 

 

 

 

 

 

 

 

 

 

 

 

 

二、项

学术负责人姓名

邓国红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1

现任职务

研究生处

处长

最后学历/学位

研究生/

博士

职称

教授

承担的主要工作:

1、根据国内外本学科发展动态,结合课程实际,宏观把控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2、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人才引进工作。

3、总体负责《材料力学》课程建设的各项组织和研究工作,带领课程组成员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督促、规范课程建设经费的管理及使用。

4、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申报各类教学、科学研究课题。

执行负责人姓名

杨鄂川

性别

出生年月

1980.2

现任职务

工程力学系主任

最后学历/学位

研究生/

硕士

职称

讲师

承担的主要工作:

1、协助编制、修订和实施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2、协助实施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人才引进工作。

3、具体负责《材料力学》课程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4、组织实施网络课堂建设工作。

主 要 成 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承担任务

王国超

48

教  授

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

丁  军

35

副教授

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等

刘  妤

39

副教授

教学大纲修订、教材建设等

郭长文

31

讲  师

教学参考资料建设、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等

郑拯宇

43

讲  师

教学手段改革、网络课堂建设等

徐  睿

34

讲  师

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

杨含离

48

讲  师

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参考资料建设等

朱  岗

36

讲  师

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宋  鹍

32

讲  师

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三、师

教授

2

副教授

2

讲师

7

助教

/

(负责人及成员近三年参加教学与科研工作情况及成果)

近年来,团队秉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宗旨,结合课程的专业面向,通过推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面向机械制造领域工程应用的力学系列课程教改特色。2010年,“力学系列课程”被遴选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在每学期教学质量定量考核中稳居学院前列,多名教师多次获得第一的好成绩;2012年,团队所承建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首届33名专业毕业生中有9名考取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2012年,团队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近年来,团队先后主持/主研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等纵向和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近200万元;获得发明专利5项;先后在《力学与实践》、《汽车工程》、《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负责人及成员近三年获奖情况)

1、教学成果类

成果名称

奖励名称、等级

获奖时间

完成人

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与创新实践

重庆理工大学

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2.9

王国超、刘妤、杨鄂川、

杨含离、朱岗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重庆理工大学

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2.9

邓国红、王国超、丁军、

刘妤、杨鄂川

一般本科院校汽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重庆理工大学

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2.9

朱岗(5)

面向汽车行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重庆理工大学

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9

朱岗(4)

重庆市

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3.1

朱岗(4)

2、个人奖项类

杨鄂川、徐睿等2名教师获得2012年重庆市力学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杨鄂川、宋鹍等2名教师分别获得2012年度教师观摩教学竞赛二等奖、三等奖。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带头人;

2、团队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但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少,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3、课程教学任务繁重,青年教师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比较欠缺,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一条:机械设计

关闭